English

应客观地看待电信资费的升与降

此次电信资费调整有人说是“明降暗升”,还有人说是个“骗局”,其实——
2001-04-11 来源:光明日报 钱晋群 我有话说

近年来,国家对电信资费连续进行了几次结构性调整,资费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下降,对引导通信消费、促进通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各方面的看法还不尽一致,特别是在资费到底是升还是降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一些媒体和用户认为是“明降暗升”,有的甚至认为是个“骗局”。为此,在这里提供一些情况,希望对大家客观地认识这个问题能有所帮助。

应正确了解国家关于电信资费调整的基本原则

我国近年来对电信资费进行调整的出发点,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具体地讲,就是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某些业务资费偏高(如国际、长途、专线、上网等),而某些业务资费偏低(主要是本地电话中的市话)的状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引导通信消费、保持行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委对电信资费调整的指导思想一直是明确的,即“进行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整体水平较大幅度下降”。这一原则的两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论是有关调资的文件,还是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提供的的宣传材料,以及向听证会代表的情况介绍,都开宗明义,十分突出地强调了这一点,并作了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主管部门没有任何文件、材料,也没有任何有关领导和人员在任何场合讲过电信所有业务资费都要同时下降,或者只降不升,有关原则、政策的阐述是非常清楚的。当然,政府的原则要使社会各界和所有用户都能够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市话资费涉及普通老百姓,一些群众表示不理解并提出了意见,这是正常的,也可以开展讨论,但从主管部门实施的过程看,不存在所谓“明降暗升”的问题。

应从整体上看待电信资费调整的效果

电信业务范围很广,认定资费的升与降,既要看某一项业务,更要看各类业务的整体水平,不能仅就市话来看整个电信资费水平。从三次资费调整情况看,基本上涵盖了电信的主要业务,其中,除市话通话费外,其他业务都程度不同地有所下降,特别是初装费、入网费及国际、长途、专线、上网资费下降幅度约60%-90%。调整后的市话通话费确实有所上升,与1999年3月调整前后比较,资费水平上升、持平和下降的各占三分之一;与2001年初调整前后比较,不同时段分别为持平或上升,前4分钟有的地区还有所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市话业务虽然是重点业务,但它在整个电信业务中只占有一定的比重。据1999年统计,在整个电信业务收入中,市话所占的比重约为40%,国际、国内长途(包括IP)、专线、数据、因特网等业务约为26%,移动约为34%。也就是说,资费调整的实际情况是60%的业务资费水平下降,40%的业务有升有降,整体水平大幅度下降,完全符合国家有关电信资费调整的精神。

对消费者的受益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现在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即电信资费下调的业务,都与老百姓关系不大,而资费上升的都是与老百姓有关系密切的。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颇,不够客观。大家知道,电信属于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它的各类业务,都是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提供通信服务,不论使用者主要是单位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与普通百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资费问题上也是如此。例如,国内长途特别是国际电话业务,一般老百姓使用不多或者从不使用,但它的资费下降,对那些与国外通信往来较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来说,就大大地节省了经费开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的效率,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扩大,而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电信用户也将从中受益。又如,专线出租业务主要使用者是单位用户或集团用户,目前全国性的信息应用系统有100多个,包括金融、海关、税务等,属于区域性的则更多。这些专用系统和网络都是靠租用电信专线来运转的。近几年专线租费下调幅度在各项业务中是最大的,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复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而且使各种信息应用更加普及,老百姓可以更多地享受银行、证卷、气象等部门信息化带来的各种好处。因此,关于这些资费的调整与普通百姓没有关系的看法是片面的。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与普通用户密切相关的本地电话资费,也并非是只升不降。1999年3月市话初装费水平下降81%,从那时到2000年底,全国新增加的5000多万用户为此节省装机支出数百亿元。还有,这次电信资费调整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由于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电话同网同价,使农话资费明显下降,(2000年底全国1.4亿本地电话用户中,农村用户有5182万户,占36%),农村电话消费者明显受益,而这一点人们在讨论资费问题时往往被忽略了。

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电信资费的调整,效果是积极的,虽然还有某些不足之处,但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对此应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